跨越速运快递江湖中第三种玩家?它是如何成功卡位时效?   公众号:驿站   文/驿站老鬼   06-20 00:27

江湖风起,巨头镝鸣。

从淘金时代走进炼金时代,快递江湖行业进入了洗牌的整顿期。行业巨头在资本的加持下,纷纷带着碾压的脚步声进场,势大力沉。

“现如今的快递江湖早已是巨头玩家的狩猎场,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下,中小玩家基本上看到不生存的可能。”

老鬼的朋友安德华直言,对于二三线快递来讲,摆在眼前的实际上就两条路:要么被整合,要么被清退。尤其眼下,快递行业各细分市场被巨头一步步蚕食,其他玩家如果不进攻就随时面临被吞噬的风险。

问题来了:在“高手如云”的快递江湖中,还有没有第三种选择突围?有。第三种选择的出路就掌握在第三种玩家的手里。

今天,老鬼就来跟大家聊这样一个与巨头共舞的第三种玩家——跨越速运。

1

卡位稀缺资源

可以说,自诞生之日,跨越天然就得与巨头相抗衡,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

那么在巨头林立的快递江湖,跨越如何与巨头共融、共舞、共进?

释疑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件新近发生的事情——

5月29日,跨越和东航的合作落下了实锤,上演了一场“联手飞天”的好戏。

在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中,跨越速运与东航物流共同在航空货运领域内引入了“客改货”、“客货包机”,并将共同推动实现客运航班窄体机改为宽体机执行,为航空货运的稳定输送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跨越速运还将有计划地进一步深化与东航物流的合作关系。

从这个动作,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彼此需要”的现实——左手货源,右手资源,恰到好处,双方一拍即合。但务实地看,如果跨越在时效服务没有两把刷子,东航又怎会如此大费周章向跨越抛出橄榄枝。

说到底,快递还是唯快不破。快递江湖纵然巨头林立,但真正能够做到稳定服务的“时效玩家”仍是少数。

也就是说,谁能够提供稳定的高时效服务,谁就拥有了当下快递江湖最稀缺的卡位资源。

在老鬼看来,以“限时快递”起家,深耕当天达、次日达十几年的跨越速运,就是这样一个坐拥稀缺资源的玩家,而且还是一个专攻2B企业件市场的“重量”级玩家。

从公司成立之日起,“时效”就是跨越速运击穿巨头护城河的最有力武器,也成为其能够在群狼环伺的竞争格局立足的根本。

很多老铁一直在问:跨越速运成功卡位时效的背后又是什么?

在很多同行印象中,跨越市场营销做的好,而且关于跨越的内部消息少得出奇,但网上对跨越服务的评价却好评如潮。这是“口碑载道”还是“水军漫道”我们不得而知,在老鬼看来,这些仅是表象,营销做的再好,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支撑,难以持久。而跨越“做服务”的下面三个内生基因,确实颇为特别:

一是直营模式基因:坚持网络直营,强管控体系保证服务和时效的统一性、稳定性;

二是技术基因:2007年公司成立,2009年就开始组建技术团队研发和上线了公司自有的1.0版系统,并持续迭代和成长至今;

三是企业客户基因:在2B领域深耕细作,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基因决定了你擅长做什么,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发展状态。就像阿里没有社交基因,导致其在社交领域一筹莫展,甚至屡屡碰壁;腾讯虽然在社交领域傲视群雄,但却缺乏电商基因,同样难有建树。

快递亦然。顺丰在高端时效件领域构筑的“护城河”,通达系快递短时间内难以逾越;同样,通达系快递在电商件市场的竞争壁垒,顺丰也没有找到好的破局良策。两大阵营分庭抗礼,互相之间虽然也有渗透和攻伐,但成效寥寥,谁也奈何不了谁。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说跨越是手握第三种选择的玩家?除了成功卡位时效服务这个稀缺资源外,跨越在顺丰和通达系两大阵营间站稳脚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即浮出水面——专攻企业时效件,在2B领域深耕细作,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2

用技术“铸剑”防护体系

如果说是时效是跨越速运击穿同行壁垒的子弹,那么在B端市场深耕多年的“企业件”服务能力和口碑就可以视为其抵挡同行入侵的防护盾。

在一次面对面的深聊中,老鬼的朋友H曾说,企业件和电商件在本质上有着诸多不同。他将其归纳为两点——

1.电商件偏向标准服务,企业件更注重个性化体验;

2.电商件多以成本导向,企业件主要依托服务驱动。

H例举了两个最常见的消费场景来阐述这两者之间的不同:

你在网上下单买了一箱水果,这是电商件,商家承诺的是次日达。然后最终到达和签收的时间可能是次日上午,也可能是中午或下午,甚至隔日才到。早到一点或晚到一点,都不会带来多大影响;如果出现延误,你也可以去投诉。投诉之后,商家也会做出相关处理,但并不意味着会弃用这家快递。

客户通过你下了一个订单,托寄一批样品,而且客户明确要求必须第二天下午1点前送达,这是企业件。如果不能按时送达,收件方会因为样品的延误而耽搁生产计划;发件方也会因为快递的延误产生更大的损失。

“在电商件中,消费者对时效和服务的确定性并不敏感,客户关注最多的是成本,价格越低越有优势;但在企业件中,商家对时效、服务以及其他个性化的要求非常苛刻。一旦出现意外,产生的连锁反应也是化学级的,不能出现任何闪失。”

因此,在企业件的服务体系中,快递公司不仅仅是搬运工,更像是产业链中的一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问题来了:如何更好地满足企业件客户的多样需求?跨越的解决方案是——强管控的直营体系+技术驱动的超级大脑。

前者,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后者的核心是跨越速运耗时多年、举全公司之力升级和打造的铸剑系统。

真正能够体现一家物流公司竞争力的,并不是拥有多少辆车和多少架飞机,而是技术赋能与业务场景的完美结合。

“光有技术远远不够,技术必须要与业务、与管理、与组织模式契合,才能正常发挥,甚至事半功倍。做不到这个,搞不好会适得其反。”

根据老鬼的了解——

从集成性上来看,铸剑系统集成了TMS(运输管理)、VMS(车辆管理)、中台系统、MAP(货车版地图系统)等共计20+大型管理系统,每个系统根据业务场景细分若干模块,总模块超过200+。模块与模块、系统与系统间相辅相成,结合AI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实现了场地使用率的提升、网点优化选址、路径规化、货量预测、智能机器代替人工客服等,辅助新业务开拓。

事实证明,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该系统不但节约了80%的调度人力成本和20%的场地资源,被释放的资源还能再承接30%以上的货量运营能力。

“对主打时效产品、专攻企业件的跨越来讲,想要构建自身的竞争壁垒,最好的做法就是将技术与业务深度结合,用技术实现效率和个性化体验的提升。”

老鬼的朋友H直言,这确是一件特别难且辛苦的事情,但也是最有价值的支点。H坦言,因为但凡制度或人总是难免会出现失误:如果能算出答案,为什么要去猜呢?

“前者是通达短时间内难以供给和满足的,后者则成功避开顺丰在C端的锋芒。”

这就是跨越被视作“第三种玩家”并得到诸多大牌资本青睐的真正原因所在。

3

“不轻易越界”的两重出路

众所周知,跨越速运2018年进行了首轮融资,融资规模达数亿元。红杉资本、普洛斯、钟鼎创投等顶级机构和产业巨头集体加持。

这笔钱都投到哪里了?大部分资金都用在了科技研发当中。

对于“技术和服务”见长的跨越来说,死磕技术并不让人意外。老鬼关心的是:破冰融资以后的跨越速运,主攻B端企业件的市场定位和业务范围会不会扩大?强管控的直营化组织模式会不会随着业务的扩张尝试做出改变?

对于这个“敏感”话题,跨越掌门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阐明了他的两条基本原则:

1.跨越不会轻易越界;

2.技术的边界就是跨越的边界。

梳理跨越速运的发展历程,跨越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在产品设计上,创建初期围绕航空,跨越速运以“限时速运”为切入点,主打时效件,同时聚焦B端的企业件客户,以此来跟顺丰和通达差异竞争。该策略一直持续到2013年。

自2013年开始,跨越才在“限时速运”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产品体系,诸如同城件、陆运件、省内件以及当天达、次日达等。

不得不承认,这份战略耐性是让人敬佩的。

但同时也要指出,打破并从自己已经适应的“舒适区”走出来,也是一件困难且充满了风险的事。具体到跨越,深耕企业件的同时,会不会向B2C为主的电商件渗透?随着业务量的扩容,是否会开放加盟?与巨头共舞的竞争格局下,跨越如何向前再“跨”一步?

这些问题不但牵动着同行们的视线,也吸引着资本市场的关注。跨越虽然“不会轻易跨界”,也就是说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在老鬼看来,受益于资本加持与技术升级的双重助力,跨越面前至少有两条路可选——

其一,继续与巨头共舞,秉承差异化策略,在2B领域持续深耕企业件市场,做一个细分市场的小霸王;

其二,深度参与到巨头之间的合纵连横,充分利用自身在高端时效件方面的优势,资源互补,以合作的方式跑赢时间和扩大业务边界,再造一个新时代下的物流综合体。

市场竞争永远是残酷无情的,不管哪一条路,都不会是坦途。“取经”路上多磨难,作为快递江湖的第三种玩家,跨越速运会怎么选?又能走多远?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ubaibai36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标签:跨越速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