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同李彦宏的说法。准确地说,应该是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被动的用隐私换便利。换一种说法就是,既然隐私保不住,还不如换点便利来的划算。美国的Facebook正深陷"泄露门"泥潭,3月26日,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针对用户数据隐私的问题,作为中国科技巨头百度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李彦宏抛出了这样的说法。
“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有谁愿意裸奔?有谁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裸奔?有谁愿意被从内到外的解剖个彻彻底底?我们不经意的百度一下,安装一个手机APP,填写一个调查问卷,甚至仅仅是搜索一款商品就能不断地收到相应的广告推送。(有时候,我甚至会产生被人监控的错觉)不要简单的用“大数据”三个字来糊弄人。在网络上,我们几乎是全裸的,在信息时代,我们就是透明的。先不要问我们愿不愿意,我们有其他选择吗?谁又愿意像楚门一样活着?谁又愿意被其他人玩弄于股掌之间,那些说愿意的人中除了个别的短视行为,又有几个人是心甘情愿的呢?不说别的,你李彦宏愿意用隐私换便利吗?
李彦宏
其实就我个人来说,这确实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在现在来看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其实就用户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隐私就公开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打开某网站,那么需要你看一个协议,确认好以后你再点击同意,这有错吗?没有,但是80%的人都不会选择去完,很自然的就点击确认了。而李彦宏说的本身也是事实!我们看一下他说了说什么:
在回答如何使用数据这一问题时,李彦宏表示, “当你把不同数据汇聚在一起,力量就会更强大。我们也非常了解隐私问题或者说如何保护隐私。我认为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且执法力度也加强了许多。同时我也认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我觉得有时候并不是他说的“隐私态度开放”,而是根本“不知情”。当然如果是一些大型的网站,安全性高那么倒也没什么,最多成为平台的销售对象而已!但是如果被有心人利用,那后果就不言而喻了!2018年1月,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就媒体报道相关手机应用软件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约谈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蚂蚁金服集团公司(支付宝)、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今日头条)。信息通信管理局指出,三家企业均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使用目的告知不充分的情况,要求三家企业本着充分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原则立即进行整改。三家企业表示,将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对相关服务进行全面排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产品设计,举一反三,认真整改。今后将继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信部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行为。——来源网易新闻所以我希望在“处理隐私”的时候安全才是最大的“保障”也是“风险”!你对于个人隐私的公开和换取便利怎么看呢?欢迎关注留言!
2018年1月,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就媒体报道相关手机应用软件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约谈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蚂蚁金服集团公司(支付宝)、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今日头条)。信息通信管理局指出,三家企业均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使用目的告知不充分的情况,要求三家企业本着充分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原则立即进行整改。三家企业表示,将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对相关服务进行全面排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产品设计,举一反三,认真整改。今后将继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信部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行为。——来源网易新闻所以我希望在“处理隐私”的时候安全才是最大的“保障”也是“风险”!你对于个人隐私的公开和换取便利怎么看呢?欢迎关注留言!
三家企业表示,将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对相关服务进行全面排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产品设计,举一反三,认真整改。今后将继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信部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行为。——来源网易新闻所以我希望在“处理隐私”的时候安全才是最大的“保障”也是“风险”!你对于个人隐私的公开和换取便利怎么看呢?欢迎关注留言!
不请自来。 李彦宏的这句话相信很多朋友第一眼看到,肯定是不认同的,甚至会产生排斥心理。 为什么呢? 因为隐私,就是指人们隐藏掩盖起来,不想为人所知的私人秘密。
其实,李厂长说得并没有错,事实如此,那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巨大的争论呢?问题就在于这个「更」字,看到这个字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被代表了」,默默躺枪。我相信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泄露,只是为了方便无意间中了厂商的套路,默认勾选同意协议、大数据杀熟,这些都怪我们咯?当然不是!厂商们也应该检讨下自己,合法利用数据好吧。话说回来,我们也应该拥有保护隐私的意识,比如一些应用请求获取手机权限时,先分析下这个应用的特性,再决定这个权限给不给。尤其是以下这些手机权限,需要特别注意了:1、推送信息权限顾名思义,APP会给你发送推送,例如微信、QQ这些通讯软件必须开。其他的APP大多可以不用开,因为开了就给你推送各种标题党资讯,吸引你点击,没啥卵用。2、访问相机、相册权限如果需要使用APP拍照、拍视频,可以开启,否则的话不必授权。3、获取麦克风权限除非需要使用APP进行语音、录音,否则不必授权。4、获取地理位置权限除非需要使用APP进行导航,否则手动设置地理位置即可,不必授权。5、通话权限APP可以自动为你拨打电话,比如用大众点评直接拨打餐厅电话,最好不授权吧,我觉得复制号码拨打也不麻烦。6、收发短信权限不要授权,不要授权,不要授权!
泻药。李彦宏同学说出一个很可怕的现状。一、“中国人对隐私没有那么敏感。”尽管这句话引起了许多反弹吐槽和愤愤不平,但事实上的确如此。。。想想你身边的那些摄像头,哪一个经过你允许安装了?
这里提供一个数据:过去十年,中国是监控摄像头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咨询公司IHS Markit 2016 年的数据,中国共装有 1.76 亿个监控摄像头。有些可怕的事实不能多说,这里提醒一句。现在你在网上是条狗,还是拥有某个手机号/邮箱/地址的人,大数据一查便知。二、“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这句话才是李彦宏同学的目的。李彦宏肯定了数据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将各个来源的数据放在一起,数据的威力和能力将会呈现指数级上升。这说明什么?说明百度已经开始打用户隐私的主意了。以现在的百度大数据,你的ID、邮箱、搜索喜好、出入的地点,公司/家里……如果对数据做更多的爬虫整理,基本上一个人的基本信息,百度都能掌握了。即便如此,李同学认为还不够?!你觉得百度要干什么?今年1月,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就媒体报道相关手机应用软件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约谈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蚂蚁金服集团公司(支付宝)、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信息通信管理局指出,三家企业均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使用目的告知不充分的情况,要求三家企业本着充分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原则立即进行整改。时隔两个月,李彦宏同学的这番话是对监管部门的反驳,还是另有其他商业目的,不得而知。但起码,在李同学的心里,中国13亿人的隐私是可以随便拿来利用的,无非用点便捷性就可以了。至于利用来干什么?或者在不被人知的暗网之中,另有一门好生意。最后,抱怨一下。中国人确实对隐私很不敏感,但不是我们自己不想保护,而是因为隐私被践踏得太厉害了。想想那些营销电话、垃圾邮件。地产、保险、旅游、母婴、诈骗……隐私泄露已经无孔不入。各种用户数据搜集、贩卖已经成为一门暴利的生意。在这种形势下,李彦宏同学还说,“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你会相信这些他们的话吗?我不信!(记者论坛原创评论,欢迎关注理性探讨)
最近,Facebook发生了严重的隐私泄露。这在理论上、法律上和道德尺度上都是不可接受的。创始人Mark Zukerberg随后在多家主媒上发声,称「辜负了用户的信任」,承诺将「禁止第三方应用获取用户信息」。而中国互联网某位顶级大佬,却在一次公开论坛上讲:中国人对隐私的观念开放,很多人愿意用隐私去交换操作的便利性,甚至是换取一些小的优惠。中国人的数据隐私,目前的确是几乎没有防护。我们的数据无时不刻不在被记录和利用。但这是我们经过我们同意的结果吗?注册一个App需要获取你的网络授权、定位授权、通讯录授权,你有想过拒绝吗?「造就」请来矩阵元创始人兼CEO孙立林,对数据、计算、算法、企业、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做了一场精彩解读,并提出了一套极具启发性的解决方案。造就第276位讲者 孙立林矩阵元创始人及CEO欢迎大家来到算法世界。在过去的十五年里,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涌现了一些新名词:“云计算”让大家注意到“计算”;“大数据”让大家开始关心“数据”;在过去的两三年里,AI让大家开始关心“算法”;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计算、算法、数据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这句话的真理,我无法判断,但看到李彦宏先生说出的这一句,我还是很有感触。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两个故事,这也是我在中国这些年以来所产生的感受,以及困惑。第一个故事。在公交车、地铁、高铁、教室、餐厅、还是一些活动或宴会上,不少中国人打电话或当场与旁边的人说话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大呢?上一次我一个在沈阳的朋友赴日本旅游,与我分享了他的一个感受,即日本人在公共交通上惊人的安静,并比较起来感叹说:“要是在沈阳,在公交上坐一会儿,你可以知道全部乘客今晚要吃什么了”。晚餐的菜谱倒无所谓(虽然日本人在公共交通上一般也不会让别人知道今晚吃什么),无关紧要,不过,据我观察和经历,有些人把一些个人隐私、政治立场、甚至一些商业机密都大声说出来。我当时和当场很自然地产生疑问:他凭什么这样主动暴露隐私、立场、机密呢?我想了一下,应该会有3个层面的原因。一,说话者的声音本来就是很大,而且他也不在乎被其他人听到与自己相关的隐私、立场、机密。二,故意给其他在场的人听,以便达到一些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尤其在开会、餐厅、宴会等场合会是如此。三,说话者属于一个自卑和孤单,但又是渴望得到周围和社会认可和评价的人,所以,抱着虚荣心,故意大声说话,表现自我,也可以说是主动搞所谓“牛B”。这是我现阶段对那些当事者心里和行为的浅析,不过,不管是属于哪一种的人,均可以这样评价:说话者很不在乎自己的隐私,对于保护自己(包括他者、家人、朋友、同事、客户等)的隐私没有基本的自觉、警惕、敏感意识。第二个故事。近年以来,在中国有很多人在消费的时候用智能手机,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完成支付行为。对此,日美欧等海外媒体也有报道,有些人士也从积极的角度评价中国的消费环境趋于”先进“。我也曾经从不少朋友那里听到过近年中国的消费方式和途径变得多么的”便利“。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正在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的国内环境是有属于自己,不同于他国的特色,国情又复杂,在此情况下,自我保护的意识、姿态、方法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微信支付也好,支付宝也好,大家应该把它们所带来的“便利”视为是带着一定的代价和风险的。在这里,我也点到为止,而不展开,大家懂的。反正,我是从来不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今后也不会用。对于这样的我,曾经不少中国朋友劝告我应该使用,否则在最近的中国生活和消费很麻烦,包括打车和买东西。对此,我一贯的回应和立场是:我宁愿在一些微观、生活层面上遇到和拥抱麻烦,也不要在宏观、大局、人身安全上陷入麻烦。直到全中国都废除现金,只有使用微信和支付宝才能消费的时候,我才会认真考虑要不要使用这些来自“民间企业”所发明的工具。我坚信我尊敬的祖国长辈曾告诉我一句话:现金永远是最安全的。
我不认同李彦宏的说法。准确地说,应该是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被动的用隐私换便利。换一种说法就是,既然隐私保不住,还不如换点便利来的划算。美国的Facebook正深陷"泄露门"泥潭,3月26日,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针对用户数据隐私的问题,作为中国科技巨头百度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李彦宏抛出了这样的说法。
李彦宏
其实就我个人来说,这确实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在现在来看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其实就用户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隐私就公开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打开某网站,那么需要你看一个协议,确认好以后你再点击同意,这有错吗?没有,但是80%的人都不会选择去完,很自然的就点击确认了。而李彦宏说的本身也是事实!我们看一下他说了说什么:
不请自来。 李彦宏的这句话相信很多朋友第一眼看到,肯定是不认同的,甚至会产生排斥心理。 为什么呢? 因为隐私,就是指人们隐藏掩盖起来,不想为人所知的私人秘密。
其实,李厂长说得并没有错,事实如此,那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巨大的争论呢?问题就在于这个「更」字,看到这个字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被代表了」,默默躺枪。我相信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泄露,只是为了方便无意间中了厂商的套路,默认勾选同意协议、大数据杀熟,这些都怪我们咯?当然不是!厂商们也应该检讨下自己,合法利用数据好吧。话说回来,我们也应该拥有保护隐私的意识,比如一些应用请求获取手机权限时,先分析下这个应用的特性,再决定这个权限给不给。尤其是以下这些手机权限,需要特别注意了:1、推送信息权限顾名思义,APP会给你发送推送,例如微信、QQ这些通讯软件必须开。其他的APP大多可以不用开,因为开了就给你推送各种标题党资讯,吸引你点击,没啥卵用。2、访问相机、相册权限如果需要使用APP拍照、拍视频,可以开启,否则的话不必授权。3、获取麦克风权限除非需要使用APP进行语音、录音,否则不必授权。4、获取地理位置权限除非需要使用APP进行导航,否则手动设置地理位置即可,不必授权。5、通话权限APP可以自动为你拨打电话,比如用大众点评直接拨打餐厅电话,最好不授权吧,我觉得复制号码拨打也不麻烦。6、收发短信权限不要授权,不要授权,不要授权!
泻药。李彦宏同学说出一个很可怕的现状。一、“中国人对隐私没有那么敏感。”尽管这句话引起了许多反弹吐槽和愤愤不平,但事实上的确如此。。。想想你身边的那些摄像头,哪一个经过你允许安装了?
最近,Facebook发生了严重的隐私泄露。这在理论上、法律上和道德尺度上都是不可接受的。创始人Mark Zukerberg随后在多家主媒上发声,称「辜负了用户的信任」,承诺将「禁止第三方应用获取用户信息」。而中国互联网某位顶级大佬,却在一次公开论坛上讲:中国人对隐私的观念开放,很多人愿意用隐私去交换操作的便利性,甚至是换取一些小的优惠。中国人的数据隐私,目前的确是几乎没有防护。我们的数据无时不刻不在被记录和利用。但这是我们经过我们同意的结果吗?注册一个App需要获取你的网络授权、定位授权、通讯录授权,你有想过拒绝吗?「造就」请来矩阵元创始人兼CEO孙立林,对数据、计算、算法、企业、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做了一场精彩解读,并提出了一套极具启发性的解决方案。造就第276位讲者 孙立林矩阵元创始人及CEO欢迎大家来到算法世界。在过去的十五年里,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涌现了一些新名词:“云计算”让大家注意到“计算”;“大数据”让大家开始关心“数据”;在过去的两三年里,AI让大家开始关心“算法”;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计算、算法、数据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计算的性能是否足够?我们真的能做到并行计算吗?是否真的能够保障大家的隐私?2、计算和隐私大家都知道,这一代互联网是做不到隐私保护的。最近,Facebook发生了严重的数据泄露,不管在理论上、法律上或道德尺度上,这个情况都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所以,下一个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计算和隐私的关系。基于下一代计算架构的算法世界与隐私之间的关系,存在以下三个“矛盾”(在这里“矛盾”是一个中性词,不是一个负面的词,因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个体隐私和中心监管之间的基本矛盾。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交易数据,事实上是都要接受监管,包括我们的身份和处理的整个流程。交易隐私和登记确权之间的矛盾。这个特别有意思,今天我们在电商、在社交网络,包括你买股票,在所有的交易场合,其实大家的隐私是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的。也就是说,这一代的互联网公司,事实上构造了一个巨大的交易平台,而我们每一个人7×24小时,365天,5年、10年、20年……不间断地在无偿为他们贡献数据以及详细的交易流水,帮助他们获取巨量的数据和高额的利润。那么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我认为,未来在所有的电商和社交平台上——我们提交的数据应该被加密;所有的互联网公司要使用这些数据,必须征得人们的同意;如果他们在商业或者其他方面有所收益,理论上应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是下一代计算架构必须致力解决的问题。数据隐私与数据归集之间的矛盾。这个更有意思,今天我们格外在意数据的主权,每个人都觉得这数据是我的,可是一旦你和这个世界发生关系,你的数据就会被别人调用。如何在数据没有被复制的情况下,大家仍然能够一起计算?这就是数据隐私和数据归集的矛盾。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数据被他人拿走,但是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世界,仍然需要大家一起同心协力、共同计算,所以实现安全多方计算,非常重要。一切皆可计算1、计算与“人”下一个命题是计算与“人”。我特意打了一个引号,这个人是完备意义的,哲学意义的,或者生命意义上的人。前一段时间,就在这个舞台上,「造就」请到了《原则》这本书的作者Ray Dalio,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来演讲,他提了一个非常好的观点:痛苦+反思=进化这其实也是一个算法和计算的过程。我们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会有很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它可能是下意识的,也可能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但一定会遇到挫折和失败。“经过反思”,就类似于算法做了一次调整和重构,于是我们的生命和选择就得到了进化,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基本前进路线。

在这里计算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价值?先解释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数字化世界里边,其实到处充斥着代理人。打个比方,大家如果去买一杯咖啡,无论你今天是用支付宝微信扫码,还是刷银行卡,本质上卖咖啡的商户和你之间是没有信任关系的,他信任的是你背后的银行或者是支付机构。因为无法确认你是否能够付得起这笔钱,所以需要做交易确认,当然,所有的风险是由你背后提供信任的机构来担保的。所以商户信任的,是为我们每个人做背书的机构的信用,而不是我们的信用。而这些被信任的金融机构,给我们足够的信用额度,Credit,这是这个时代充斥代理人的基本原因。无论你是做消费还是投资理财,统统都是这样进行的,有大量的中介替我们来完成数字化的交易。但是在真正的算法世界,或者说下一代的计算架构里面,我们认为算法本身就可以提供足够的信任,计算过程包括认证环节,进行一次交易不需要你重复被认证。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通过计算和算法重构交易流程,把更多的工作交给底层的基础协议站来解决,交给计算工厂,交给算法世界,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直接简单。

这是我11岁的女儿画的两张画。她画的是两首诗,左边是《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右边是《蝴蝶泉》。春节期间,我送她去了一个记忆培训班做了四天培训,她学到的方法,让她半个小时内,从5个单词都记不全,到能记住88个单词。她的同龄人速度最快的可以记到340个单词,从发音到中文意思到英文拼写,准确记忆。这个方法也用在了她的古诗词的学习上面。实际上这个方法是在构造一套通用的、全新的符号,无论你是学英文、中文、数学,还是物理、化学,把内容符号化之后,加速人的记忆。当然她的这个“算法”还有待优化,她左下方画的是一个在哭的人,这个部分的形式化和符号化程度做得还不够,也许下一次,这个“算法”迭代进化的时候,她的抽象化程度可以做得更高。当一个人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备的形式化和符号化的工具以后,他就可以屡试不爽,百战百胜。无论你给他看的是一幅随机的扑克牌,还是一篇新的散文,还是一部《韦氏词典》,他都可以在规定时间里边,把这个明确的输入,给成一个明确的输出。输入什么呢?就是这些符号化的东西,然后在她的大脑里面翻译回来,变成大家熟悉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件事情给了我特别震撼的启发,谁说人不是机器呢?2、计算主义这是另外一个词,在最近这十多年,有一个新的提法叫“计算主义”,甚至有一位宇宙物理学家提出来:宇宙的本质是数学。其实这个观点一点都不新鲜,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曾经提出“万物皆数”;伽利略也说过,这个世界是由数字和数学组成的……但是计算主义是否真的能够代表世界的真相?也有很多人不认可它,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是经验主义的,是人文主义的,人要“诗意地栖居”。所以下面这句话,实际上是我的一个有意的解读:“技术地栖居”。计算或者计算主义,在我今天来看,就是人类“技术地栖居”的基本方式。我们从出门赶到「造就」的现场来参加这次活动,大家需要导航,需要打电话联系,需要找停车场,需要找座位,需要跟你的朋友打招呼,所有的行为都是计算出来的,无论是用我们的脑细胞来算,还是通过你的手机或车载导航来算。大家可以发现,我们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主动或者被动地计算。而数据或者算法是由计算这个过程来承载的,那么算法和数据的关系,又是怎样的?3、算法与数据这里我们提到一个基本概念,叫全数字化世界的基本伦理。在我们进入数字化世界之前,“伦理”多半是社会学范畴的概念,那么到了全数字化世界之后,是不是需要出现新的数据的伦理和算法的伦理?谁可以控制数据?谁可以控制算法?谁可以控制计算?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且不为人类独有)是一个哲学上的基本概念,这里我提出来是“有关计算的”自然权利。在这个时代,在全数字化世界里面,我们每个人,拥有怎样基本的不可剥夺、不可篡改的自然权利?这使我想到的另外一个表述方式,计算和算计。说起“计算”,大家通常想到的是Computer,计算机,或者计算器;说到“算计”,它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负面的词,我们说这个人爱算计、小心眼、锱铢必较,但未尝不能把这个行为理解成是他的大脑在飞速地计算。

计算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吗?大家都看过电影《非诚勿扰》吧,在故事最后,范伟扮演的角色被骗了,两百万英镑买了一个分歧终端机,两个人在里面比大小,划拳。我当时看的时候也是一笑而过。在我准备这次演讲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那个镜头和那个看起来可笑的分歧终端机。实际上今天我们所有的行为,人类之间的博弈,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职场关系,都可以被理解成为算计或者计算。我们期望的是,有了“计算”,不再“算计”——很多看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通过明确的数据输入和可以迭代进化的算法,经过计算得到明确的结果,让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更加简单。万物皆备于我回归到“一切皆可计算”这个主题,我认为,“算法”和“计算”是一体两面,互为结果,它们就是“知”与“行”的关系。如果我们希望在全数字世界里面生存得更好、更有尊严,我们需要重视算法和计算,需要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这个世界需要有新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完成计算任务,这一点和我们早期驯化猪狗,我们发明其他工具没有区别。人类身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应该不停地发明新工具,掌握新工具。有人担心人工智能将会替代人类,它会产生意识来奴隶我们。坦率地说,我对此秉持完全不认可的态度。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人类在过去成千上万年里,就是通过不停发明新工具,改造我们生存环境从而进化到今天的,所以,就算我们进入了算法世界,启动了下一代的计算架构,但天地万物间仍然有一个“我”。“我”在哪儿?日常里我们说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一个“我”。比如我说“欢迎大家来到「造就」”,背后是“我”欢迎;说这杯咖啡很好喝,是“我”认为这杯咖啡很好喝,只不过在口语当中,我们下意识地忽略掉这个主语。大家花点时间回想一下就会发现,那个永恒的伟大的“我”,一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背后发挥着所有的价值和判断。演讲推荐书单:《论万物的终极根源》[德国]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存在与时间》[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日本] 村上春树编辑丨漫倩校对丨其奇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这句话的真理,我无法判断,但看到李彦宏先生说出的这一句,我还是很有感触。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两个故事,这也是我在中国这些年以来所产生的感受,以及困惑。第一个故事。在公交车、地铁、高铁、教室、餐厅、还是一些活动或宴会上,不少中国人打电话或当场与旁边的人说话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大呢?上一次我一个在沈阳的朋友赴日本旅游,与我分享了他的一个感受,即日本人在公共交通上惊人的安静,并比较起来感叹说:“要是在沈阳,在公交上坐一会儿,你可以知道全部乘客今晚要吃什么了”。晚餐的菜谱倒无所谓(虽然日本人在公共交通上一般也不会让别人知道今晚吃什么),无关紧要,不过,据我观察和经历,有些人把一些个人隐私、政治立场、甚至一些商业机密都大声说出来。我当时和当场很自然地产生疑问:他凭什么这样主动暴露隐私、立场、机密呢?我想了一下,应该会有3个层面的原因。一,说话者的声音本来就是很大,而且他也不在乎被其他人听到与自己相关的隐私、立场、机密。二,故意给其他在场的人听,以便达到一些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尤其在开会、餐厅、宴会等场合会是如此。三,说话者属于一个自卑和孤单,但又是渴望得到周围和社会认可和评价的人,所以,抱着虚荣心,故意大声说话,表现自我,也可以说是主动搞所谓“牛B”。这是我现阶段对那些当事者心里和行为的浅析,不过,不管是属于哪一种的人,均可以这样评价:说话者很不在乎自己的隐私,对于保护自己(包括他者、家人、朋友、同事、客户等)的隐私没有基本的自觉、警惕、敏感意识。第二个故事。近年以来,在中国有很多人在消费的时候用智能手机,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完成支付行为。对此,日美欧等海外媒体也有报道,有些人士也从积极的角度评价中国的消费环境趋于”先进“。我也曾经从不少朋友那里听到过近年中国的消费方式和途径变得多么的”便利“。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正在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的国内环境是有属于自己,不同于他国的特色,国情又复杂,在此情况下,自我保护的意识、姿态、方法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微信支付也好,支付宝也好,大家应该把它们所带来的“便利”视为是带着一定的代价和风险的。在这里,我也点到为止,而不展开,大家懂的。反正,我是从来不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今后也不会用。对于这样的我,曾经不少中国朋友劝告我应该使用,否则在最近的中国生活和消费很麻烦,包括打车和买东西。对此,我一贯的回应和立场是:我宁愿在一些微观、生活层面上遇到和拥抱麻烦,也不要在宏观、大局、人身安全上陷入麻烦。直到全中国都废除现金,只有使用微信和支付宝才能消费的时候,我才会认真考虑要不要使用这些来自“民间企业”所发明的工具。我坚信我尊敬的祖国长辈曾告诉我一句话:现金永远是最安全的。